一带一路经济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-首页

“一带一路”助力中国制造业海外再造

  “一带一路”的基础设施建成后,中国有很多产业可以整体‘走出去’,在国外再造一个中国制造业,这是完全有可能的,所以在未来某个阶段,国内生产总值讲求的是地理概念,它的增速可能会放慢,但另外一个方面,国民生产总值(GNP)的增速,将来会加快“。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范剑平如是说。

  自2014年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和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(下称“一带一路”)战略构想被提出以来,我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及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主题再次被热议。范剑平认为,在他看来,一带一路在目前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“走出去”。“现在的‘一带一路’沿线国家,人口占世界的63%,但是经济总量只占世界的29%,大多数国家有着丰富的资源,工业化却不发达。基础设施是它们的短板,但恰恰是我们的优势,把我们的优势和它们的短板结合起来,这么一个巨大的互惠互利,而且可以说是把亚太国家真正从硬件上连成一体。中国在其中的角色,首先就是我们搞基础设施建设。”。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去仅仅是第一步,实际上它对于解决国内产能过剩,帮助国内制造业的海外崛起有着重要意义。“通过资金出口、技术出口进而带动设备以及商品的出口。”范剑平预测,在未来,我国可以模仿现有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,在“一带一路”相关国家去打造我国的工业园区,进而拉动制造业的出口。“所以在未来,在中国国土上的生产总值,增速会放慢,但另外一个方面,GNP的增速将来会加快。”范剑平认为,对于中国GDP增速放缓不必太过紧张,“因为一旦一个国家对外投资的总量超过招商引资的总量,该国家就开始进入GNP增速快于GDP增速。”未来我国的制造业一旦走出去,就为国内的制造业腾出了产业升级的空间,“要不然现在大家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就是一盘死局,而从追随者到引领者,搞亚太自贸区,硬件、软件一起上,就为我们在国际上打开了一条和平发展的新道路。”